周六的一天,跟随影友来到山西中条山农村采风,大雪后天空放晴天气格外寒冷,尽管大家穿着各种保暖服,三九天的的黄河岸边寒风刺骨让人瑟瑟发抖,大家在一个农村的巷道里剁着脚漫无目的的转悠着,忽然影友发现黄土崖下的一户人家冒着青烟,我们便走了过去。
进到小院子里看到一位老奶奶坐在窑洞里正在生火,看到我们进来老人热情地把我们让进窑洞,看着她在土坑下点着柴火我们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童年,这个在当地农村相传了数千年的古老的取暖方式现在还在使用,浓浓的乡愁让大家不由自主地举起了相机。
奶奶姓姚今年90岁了,她说当地农民以前都是住的土窑洞,一年四季不用空调冬暖夏凉不花钱,特别是到了冬天,土坑里一把火暖一天整天炕上都很热活,到了晚上睡觉前再往炕洞里添上一把柴火,一个晚上身子下边也是暖暖和和,睡着很舒服。
老人家说农村的土炕也叫火炕,是用黄泥巴做成的“泥基子”和“胡基”“青砖”建成的,这些材料导热慢,一旦上了温度会保持很长时间,土炕的内部结构是空心的,炕下留着一个小口,从这里点上火后,烟火顺着土炕里的空间就走到外边的烟筒,排向天空,由于长度大吸劲也大,所以一旦点着火,土窑里就不会有浓烟。
姚奶奶说土炕里烧柴火要有窍门,一般是先用一把容易燃烧的麦秸秆来引火,烧着后放进一些其它农作物的杆茎,接着填进麦衣或者碎木屑,最后关闭炕下的入口,这样里边的材料就会慢慢燃烧,因为进孔的空隙小了,空气进入也少,所以燃烧很慢,产生的热量就不会浪费。
老奶奶家土窑洞上的烟筒是建在黄土崖里的暗道,里边点着火,上边就冒出了青烟,烟筒的出口离地面足足有3米多高,影友很是纳闷这是怎样建造的,大家都觉得很是奇怪,对先民们的聪敏才智赞叹不已。奶奶说是以前老人手里建造的,自己也不清楚。
姚奶奶说现在自己住的土窑洞至少都有100多年时间了,以前是村子里一户村民的,后来农业社成立给生产队做了库房,上个世纪80年代土地承包后,老伴花了几千元又买了下来,他们老两口一直居住生活在里边。几十年过去了,冬季都是用的这个土办法取暖设施,烧炕用的柴草都是儿子给她送过来,从来不花一分钱。
奶奶说窑洞里冬暖夏凉又接地气大家都知道,当地农村相传了数千年的民居都是窑洞建筑,祖祖辈辈都是生活在里边。这些年社会好,年轻人都喜欢住瓦房,装空调,追求现代生活,老年人们住惯了窑洞,都不想离开自己的“老窝”,再说了自己个生活很自由,孩子们都在农村,收入不是很好,还要给孙子们娶媳妇,花钱的地方很多,也不忍心给他们添麻烦,所以农村的老人们都会坚持自己生活。
老奶奶的老伴已经去世20多年了,她说自己习惯了一个人生活,现在社会好,孩子们很孝顺,“公家”给农村老人发养老钱,孩子们每天给自己做饭吃,吃喝不愁,住在窑洞里时常有老姐们过来聊天说说话,冬天里在土炕上一坐身子暖暖和和,看看电视听听蒲剧,想睡就睡,日子就这样过着,挺好。
土坑点火取暖的设施在北方农村相传了数千年,这是先人们的聪明才智和智慧结晶,也是农耕时代的产物,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,土炕取暖也即将消失,摄影人用影像记录下来就是记录历史,以后的人们只能从影像里看到它,它和窑洞一样会成为历史的记忆。各位有人住过这样的窑洞火炕吗?【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请点击右上角关注】